旧文新发之四
透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
——评孙涛长篇新作《龙族》
杨 品
孙涛在山西作家中属于勤奋、多产的一位。近年来,他专注于长篇小说创作,前年,一下推出由《龙迹》、《龙碑》、《龙蚀》组成的《龙城三部曲》。在这个系列长篇中,孙涛以内陆中等城市龙城为背景,讲述了生活在其中的一批性格各异的文化界人物一个个故事,透视出当代一些文化人精神价值的迷惘与失落,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了文人浮躁的深层历史与文化原因,颇具时代感。或许是孙涛在透视当代某些文人精神价值的迷惘与失落时,感觉到精神价值的迷惘与失落并不单单表现在这些文人身上,其实整个当代社会中各类人中都有一些这样的人。于是,他经过两年多的潜心努力,写成了40万字的《龙族》,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列入该社展示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力作的重点丛书《小说界文库.长篇小说系列》中,于今年1月出版。
我在阅读完《龙族》后,又找出《龙城三部曲》来重翻看了一遍。稍作比较,明显感到,孙涛把创作的视角已经从文化人扩展到社会人。他继续以内陆中等城市龙城为背景,选择政府官员、经商的文人、外商投资业务经理等当代社会受大众注意的角色为描述对象,设置了一系列并不惊心动魄却意味深长、很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,展示出这些人物是如何成为精神价值的迷惘与失落者的。
《龙族》的《作者题记》是这样写的:“人的欲望构成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,同时也构成了人类不断堕落的原罪。……食欲、性欲、名欲、利欲,均是如此。”作品中几位不同身份的人物,正是在各种欲望的趋使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的。龙城市副市长程国庆,本来是一位很有开拓精神和工作胆识的领导于部。他在没有一分钱资金的情况下,承担起修建龙山乡公路的任务。这项地形复杂、投资大、施工难的工程,在他主持下顺利完工,结束了龙城市最后一个乡未通公路的局面。他的政治仕途也一派光明。随着公路的修通,引来了曾在龙山乡插过队的马来西亚华侨富商杨儒荫的巨额投资。杨儒荫派到龙城的投资经理贺晓燕,曾是龙城市原市委书记的女儿,她走的是一条与正直父亲截然不同的人生路。与此同时,经商文人李小海,在一次偶然机会结识了贺晓燕及姐姐贺晓春,与贺晓春建立性欲关系后获得了贺氏姐妹40万元的投资承诺。利欲、性欲让程国庆一步步落人贺晓燕的圈套中,被贺晓燕骗走300万元资金,落了个停职反省、妻离子散的下场。贺晓燕贪图金钱,利用杨儒荫给她的权力,靠色相和小恩小惠引诱程国庆,卷走了300万元投资款另投它方。李小海的美梦在贺氏姐妹的耍弄下化为泡影,还因嫖妓被拘捕。程国庆、贺氏姐妹、李小海,在利欲、性欲面前,精神价值迷惘与失落了,显示着道德规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受到的挑战。
政府官员腐败、引进外资、文人经商,这都是近年来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,也是人们议论颇多的话题。关注现实的长篇小说作家,自然不会视而不见这些现象,这几年出版的一些长篇小说也触及到了:有单刀直入正面揭示者,有旁敲侧击迂回表现者,有铺排尖锐激烈矛盾冲突映证者。孙涛的《龙族》没有重复这些常用的表现方法,而是采取冷静叙述的笔调,着力描写程国庆、贺氏姐妹、李小海以及他们周围性格各异人物的生活方式、价值观念、心灵世界,由此而达到透视当代人精神价值迷惘与失落的目的。这样,整部作品就主要是由事件过程和生活细节组成,很少出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宏阔的大场面,没有多少理论阐释,也没有多少抒情式描绘。但是,每个人物、每个事件、每个细节,都显得非常真实,非常自然,非常合乎情理,我们在现实生活中,随时都可能遇见。比如像程国庆一类经不起金钱和女色诱惑而堕落的政府官员,太普遍了,像龙城市引进外资过程中被人骗走资金的事件,更是司空见惯的。读者在阅读《龙族》时,不会有震聋发聩的感受,却能在轻松有味中被深深地吸引住,从作品中各个人物身上体会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,同时获得对人生、对社会、对历史、甚至对未来的某些启示。我以为,这样的表现方式更符合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审美特性。
作为一部直面社会现实的力作,《龙族》标志着孙涛长篇小说创作向前跨越了一大步,就是在国内目前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亦属于比较好的一部。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:近年来全国长篇小说创作极为活跃,每年都有好几百部新作出版;然而,直面社会现实的力作却不多。“五四”以来关注现实生活、推动社会改革、正面反映新的和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为己任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,不再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主流。现状是: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让许多作家特别青睐;追求文化揭示与文化营构的写作意识成为时尚;表现个体困惑,强化个人意识,突出个性选择的“先锋”小说渐成气候。从文学本身看,这样的现状的确是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,是当代作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实现的。从读者阅读方面看,由于目前整个社会体制正处在变革时期,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,因此,大多数普通读者还是愿意读贴近时代、贴近生活的作品。据《文学报》前不久报道,上海人民广播电台“百姓大实话”栏目今年初组织了一次“你还读不读长篇小说”的讨论,“大多数听众对近年来长篇小说的总体印象不佳。他们认为有的作品远离生活,远离时代,无法吸引人。”(1999年2月11日《文学报》:《且听百姓话“长篇’’》)上海人的这种印象,也代表着全国多数读者的意愿。由此可见,目前长篇小说创作与大多数普通读者的阅读期望存在着一定的距离。为了缩小创作与阅读之间的距离,作家们还是不要回避直面现实的创作。
刊于l999年3月24日《中华读书报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