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孙涛---昨夜涛声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02

永远的情结——序《岁月》再版

$
0
0

永远的情结

——序《岁月》再版

 

《岁月》这部作品,是李益荣、多铁英夫妇合著的一部长篇小说,作品中所展示、描写、反思的岁月,是他(她)们在文歌时期,参加山西省铁路建设兵团,修建京原铁路,以及古交钢厂专用铁路线的那段生活。山西省铁路建设兵团,是在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里,由山西省太原市警备区牵头组建,由省城中学生们报名参加的一支劳务大军,1970年5月组建,到1972年的年底(有部分连队拖至1973年的年初)解体,涉及太原市一万余名中学生的命运。这段历史,属于太原独有,全国再无二例。

必须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这段历史。19681222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,刊出了一篇题为《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市里吃闲饭》的大文章,在头版右上角,刊出了毛主席语录: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,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,很有必要。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,把自己初中、高中、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,来一个动员。各地农村的同志,应当欢迎他们去。”在山西省,由于党中央针对山西省发布了《七二三布告》,刚刚执掌了山西省党政大权的谢振华将军,正带着69军官兵费力地稳定着全省局面,以强硬的手段,全面收缴兵团、红总站、红联站三大派群众组织武斗队的武器,因而这条最高指示直到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以后,才开始落实。196910月,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下发了544号文件:《关于认真做好城镇知识青年shangshanxiaxiang工作的指示》,标志着全省知识青年shangshanxiaxiang正式启动。之后,从省里到各地市、县区和人民公社(后改制为乡)都组建起知识青年shangshanxiaxiang办公室,简称知青办。上世纪70年代末,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,加上80年代初shangshanxiaxiang知识青年的陆续回城,各级政府中的这个机构,终于退出了历史。

因文歌而失学的中学生们,让他们去上山下乡,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抵制和反对。但事关当时所谓“反修防修”的大政方针,孩子们不去,待在家里既不能继续升学,也无业可就,前途何在?除了一些有特殊门路的家长,可以送孩子去当兵外,大多数家长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,虽心怀忧虑和不满,却绝不敢对shangshanxiaxiang的种种政策,表示出公开的非议。19691125,太原市革委会在五一广场召开大会,欢送全市第一批知识青年奔赴农村插队落户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。1040名知识青年胸前带着大红花,站在大卡车上缓缓经过主席台,在一片锣鼓声中,被分别送到了他们落户的农村。此后一直到1976年,太原市先后有七万多名待业青年shangshanxiaxiang插队劳动,成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村知识青年。

知识青年shangshanxiaxiang的大形势不可更改,但是在1970年,省城太原的中学生们,却有了一个特殊的就业机会,那就是去参加铁建兵团。所谓铁建兵团,是那一年由太原市警备区牵头,由各城区武装部和街道革委会具体负责招收组建,去完成修筑北京至原平的京原线铁路工程,以及古交钢铁厂专用铁路线工程。参加这支铁路建设队伍的学生们,不政审,不体检,自愿报名,从而让许多出身“黑五类”的孩子们,这次卸下了被政审的负担。也让招工无望而迟迟不想上山下乡的中学生们,看到了另一种出路。虽然没有什么军装,却分明是由军人负责的,名声好听。公检法被砸烂后,原市公检法的一批干部,成了这支铁建队伍的团部和连部的领导。参加铁建的中学生们,有工资,每天1.32元,不论大小月,一律按30天计,即每月工资为39.6元,每月扣除饭费15元,每名铁建战士每月尚可领到工资24.6元。街道干部们挨家动员时许愿,说等工程一完,即可分配工作。有这等“好事”,不消说,呆在家里的中学生们蜂拥报名了。毕竟,这些“待遇”是上山下乡的那些孩子们绝然没有的。197057,省城各城区参加了铁建兵团的中学生们,分别乘坐一辆辆大卡车,离开了父母,驶出了太原。这特定的一批中学生们,和一批小学六年级毕业后的准中学生们,大约有一万余人。当时,在省城太原,他们被社会上统称为铁建人。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02

Latest Images

Trending Articles